本
文
摘
要
文 | 石惟正
聲樂演唱是最容易接受、最易普及、最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。但同樣一首廣受人們喜愛的歌曲,有人唱得規規矩矩,但效果很一般;有人就唱得精彩而靈動,感染力極強,贏得聽眾強烈共鳴和熱烈的掌聲。當然你會說:“有人嗓音好聽,有人嗓音一般或不好聽??!”是的,這是一個因素,但刨除這個因素,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演唱者對歌曲體會、鉆研之后,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個性化的處理。作詞、作曲是對歌曲的一度創作,而演唱者的獨特理解和個性化處理,我們稱為歌曲的二度創作。
這種個性化的處理有沒有原則和底線呢?當然有。那就是不能離開或歪曲詞、曲的主題思想,而只能是深度揭示和引申這一主題,或根據自己獨特的理解強化,突出和細化歌曲主題思想的某一側面。至于歌曲演唱處理個性化的實現,是通過歌曲各句、段結構中的速度、力度、音色、表情的選定和變化來實現的。
找出歌曲的三個點
根據我的觀察,從很多歌唱家的成功演唱中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,就是:找出歌曲中的三個點,或說三個部位。根據這三個部位,在速度、力度、音色、表情上,按照自己獨特的理解予以個性化處理,以實現對歌曲內容準確、生動地揭示和表達。
第一個點是 *** 點,或稱為 *** 的部位。一首歌,它的情緒是有發展、有變化的。在陳述、發展之后,情緒必然會達到一個 *** 。一個段落內有這個過程。全曲也都會遵循這個過程。篇幅長的歌曲,可能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 *** ,全曲有一個總的 *** 點。短小的歌曲也有一個 *** 。
第二個點是轉折點,或稱轉折部位。當然,一些進行曲或簡單地群眾歌曲,從頭至尾只是一種情緒,也可能存在沒有轉折點的情況。但多數歌曲,特別是藝術歌曲或歌劇詠嘆調,都會有一種情緒到另外一種情緒的轉折部位。
第三個點,我稱之為靜點,即歌曲中情感最為細膩、內心化,最需要演唱者深刻體驗、精致表達的部位。這個靜點積累的內心情感,通過轉折、發展,就成為了 *** 部位出現的自然、合理的依據。讓我們舉例說明。
以《日落西山》為例
第一個例子是抗日戰爭時期田漢作詞、張曙作曲的藝術歌曲《日落西山》。
歌詞是這樣的:
日落西山滿天霞,
對面山上來了一個俏冤家。
眉兒彎彎,眼兒大。
頭上插了一朵小茶花。
哪一個山上沒有樹?
哪一個田里沒有瓜?
哪一個男子心里沒有意?
要打鬼子,可就顧不了她!
這首歌曲雖然短小,但立意非常新穎。八句歌詞中前七句都是寫男女愛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。只是最后一句的毅然決然的轉折,點出了大義凜然的主題:好男兒要放下一切,前去抗日救國。
歌曲的第一部分,即前四句,是一個生動的畫面:傍晚時光,太陽雖然已經落到了山背后,但西方的天邊被美麗的晚霞映紅了。這時一個女子裹在晚霞中,正從山上走下來。歌唱的主人公認出這就是他熱戀中傾心相愛的人,是會不離不棄相守一生的伴侶,所以稱為冤家。而且她是他心目中最美的人,因此再加上一個定語,用詞變成俏冤家。接著,鏡頭拉近了,開始對俏冤家進行頭部、面部的特寫:美麗動人的大眼睛和彎彎的眉毛、頭發上還插了一朵茶花,襯托出的面龐更加光彩照人。從“眉兒彎彎”到“小茶花”的對頭、面部拉近特寫的段落就是靜點,是主人公,也是演唱者最集中精神、出神入化的部位。演唱這一段落時就應該充滿愛意,使用柔和、優美的音色。力度,應該使用中等或中等偏弱的音量?!靶〔杌ā边@三字是段落的結束,即為靜點中的靜點。應該稍慢下來?!盎ā睉撟杂裳娱L,可以比譜子上音符的時值稍長一點,漸弱結束。此時演唱者的眼神應該集中,遠望,將精神沉浸其中。
從“小茶花”一詞唱完,到第二部分開始之前就是此曲的第一個轉折點。這個轉折時音樂是停頓的,但思緒和感情不能中斷。要唱者用思緒和表情來完成這種轉折,即:從沉浸在幸福愛情中的狀態轉變到面對國難當頭,必須拋掉個人的一切去抗日救國,上前線的豪氣沖天的狀態。
第二部分開始的前三句,也即全區的第五、六、七句,“哪一座山上沒有樹——哪一個男子心里沒有意,”是用比興的手法說明向往愛情是每個青年男子的人之常情。這第三句最后一字,“意”字到最后一句出現之前,又是一個轉折,是從說人之常情,到最后一句拋掉對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,決心全力投入抗日戰爭之間的轉折。在“哪一個男子心里沒有意”的“意”字延長音到下一句開始之前。必須從思緒到表情迅速、合理地完成這一轉折。
最后一句“要打鬼子,可就顧不了她”就是 *** 點。這是點破主題的一句,也是情緒最高漲的地方。前面的七句都是為它鋪墊、為它服務的。在上一句句尾“意”字之后的情緒轉折之處到為唱最后一句而吸氣的時候,也就是最后一句感情先現的時候。這時,雖然最后一句還未開始,但大義凜然、毅然決然的表情此時就應該出現了。這樣,最后一句的情緒才會非常自然、合理。最后一句的用聲,也必須和前七句,特別是前四句有明顯不同。由柔和、愛意的優美音色轉變為一種堅定有力的聲音和干脆、利落、鏗鏘有力的語言動作。讓觀眾從最后一句中不僅看到了主人公一個人,而且是天南地北千千萬萬個愛國男兒、熱血青年的形象和心聲。
以《 *** 》為例
第二個例子是男中、低音獨唱演員會經常選唱的歌曲《 *** 》,劉中作詞、先程作曲。這是一首說唱風格、四段歌詞的分節歌歌曲。很多演員唱這個歌都是根據首唱的錄音,從頭到尾用一個速度演唱,力度也沒有明顯的變化。但如果不受首唱模式的限制,仔細琢磨一下,第三段歌詞中隱藏著全曲的靜點。這第三段詞是這樣的:
毛主席要檢閱這國產大汽車。
那一天外國朋友來得實在多。
歡呼聲震得我是啥也聽不見呀!
遍地的紅旗呀,滿天的和平鴿呀!
當時我像聽見:毛主席呀把話說呀,
“好同志,好汽車呀!”
樂得我兩手亂動忘了掌握舵,喲嚯嚯!
天安門廣場上這汽車就扭了秧歌喲!
哎嘿嘿!哎嘿嘿!哎嘿嘿嘿哎嘿嘿喲!
在這一段中,就應該把他在想象中仿佛聽到毛主席說話這一情節看做靜點,予以細膩的處理。唱到“當時我像聽見”時就稍稍慢下來,自己進入想象,也把觀眾的精神集中起來,使其跟隨自己進入想象?!懊飨言捳f:好同志!好汽車呀”不但要再慢下來,而且要用弱聲演唱,但字要清楚,語氣要真實生動。下一句“樂得我兩手亂動忘了掌握舵——”就轉折到從想象回到現實,音量也放開,進入汽車扭起秧歌的一種幸福、歡樂的狀態。
以《歌唱祖國》為例
群眾歌曲,如王莘作詞作曲的《歌唱祖國》,每個中國人都很熟悉,常常用作隊列歌曲,一般情況速度基本不會有變化。但如果一個歌唱家用來獨唱,可不可以也能找出一個靜點呢?我覺得是可以的。比如你唱最后一段歌詞時,第一句“五星紅旗迎風飄揚”不要一般化地唱過去,而是把國旗在空中飄揚的鏡頭拉近,把“飄揚”這一形象特寫一下。從“飄”字就把速度放慢,局部拉寬,再把“揚”字用嘹亮的聲音延長,使聽眾也充分從國旗飄揚的形象中得到一種深刻的感受,進而感動。然后帶著充沛的感情,慢速但節奏鮮明地唱出“勝利的”。從“勝利的”后面的“歌聲”一詞開始漸快,到“多么響亮”的“亮”字完全恢復進行曲的原來速度。這樣會取得更強的表現力。
當然,歌曲創作的數量和種類都很多。也不一定每首歌都能夠和必須找出三個點。筆者只是為獨唱者提供一種可能采用的藝術手段,供大家參考。一切當以為聲樂表演取得現場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為目的。
深刻理解歌曲的主題,抓住歌曲中可能出現的三個點,就可以更好地樹立起歌曲的精神和靈魂。從而用日積月累的演唱功力實現精彩的二度創作,使演唱產生強大的感染力,使作品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- THE END -